背景: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并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一般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由低級到高級演進。根據研究角度的差異,可以將對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分為五類,分別是分工的角度、區位的角度、技術進步的角度、偏好的角度以及其他角度。
1.分工的角度
觀點一:外部環境的分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從分工的角度對產業結構變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論述了社會分工,認為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適合不同的工作。亞當·斯密1776年系統的研究了分工問題,認為分工是對勞動生產率最大的增進,是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在斯密看來,分工的原因并非是人們天賦的差異,而是人們不同的交易傾向。交易傾向使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職業,這種專業化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從事某一職業的能力。關于分工的限制條件,斯密認為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這一論斷實際上說明產業發展過程中需求的作用。
觀點二:外生技術水平的分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李嘉圖在斯密的基礎上對分工進行研究,他認為分工產生于外部比較優勢。這和斯密根本不同,斯密認為分工產生了技術水平的差異,而李嘉圖認為外生的技術水平差異產生了分工。
觀點三:中間品迂回生產需求的分工演進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Young(1928)認為現代生產過程中迂回式生產和中間產品規模的膨脹,是分工進一步深化的明顯表現。Young更傾向于從分工本身尋租分工發展的原因,認為不同產業間基于技術經濟聯系產生的中間產品需求是推動分工發展的動力。根據Young的觀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過程越來越“迂回化”,這種迂回化生產導致了社會中新興行業和部門的出現與發展,這就是產業結構的演進。錢納里認為中間需求是帶動工業比重上升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驗證了Young的觀點。
觀點四:基于降低交易費用的分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90年底,我國學者楊小凱和黃有光提出了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所帶來的交易費用降低,分工所帶來的收益要大于產生的交易費用。
2.區位與產業結構變動
觀點一:區位的地理位置和運輸成本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韋伯認為,有三個因子決定工業區位,分別是運費、勞動力和集聚,合理的工業區位應該位于綜合考慮三個因子時生產費用最小的地方。
觀點二:基于區位的要素稟賦影響產業結構變動
赫克歇爾和俄林認為國家間的要素稟賦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不同國家間的要素稟賦差異也會帶來國家間的分工,進而帶來不同國家專業化方向和產業結構的差異。
3.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變動
早期的新古典經濟學增長理論中,并不重視結構調整問題,也不曾涉及技術進步對結構變動的影響。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開始關注由技術進步差異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動。Nagai和Pissarides(2004)構建了一個包含結構變動的技術增長模型,技術進步率的差異會帶來部門間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進而導致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變動。另外,不同行業要素密集度也對結構變動產生影響,為了排除這一影響,他們假設每一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相同的資本份額。
4.偏好與產業結構變動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發現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們對不同產品需求的變動存在差異,當收入上升時,食品支出比例下降,而住房和服裝的支出比例大致保持不變,其他雙排的支出比例增加。Foellmi和Zweimuller(2008)根據恩格爾定律區分不同消費品的偏好,同時引入新產品的出現。認為新產品的出現具有奢侈品的性質,擁有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隨著更新產品的出現,原有新產品逐漸變為必需品,擁有較低的需求彈性。
5.其他因素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
觀點一:要素配置成本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
產業結構變動本質上是要素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存在一定的配置成本。然而,無論是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還是新古典框架下對結構變動的研究,大都假設了要素在不同部門和行業間的自由流動,事實上,要素的配置成本也在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和結構調整情況。
觀點二:制度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
在專業化的背景下,購買投入品需要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信息不對稱帶來了契約的不完全性,這容易導致談判的無效率。另外,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不發達,資本所有者就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按照均衡利率提供契約所希望的全部外部資本,此時金融制度改善會增加那些高度依賴外部融資的行業產量,同時減少其他行業產量。
最早關于產業結構發展規律的理論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認為三次產業比重變動的原因在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的需求逐漸減小,對工業制成品的需求先增加后下降,然后對服務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在克拉克的研究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茲(1959)研究了多個國家的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以及變化趨勢,其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克拉克提出的規律,認為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有規律的轉移趨勢是產業結構轉為現代經濟增長的特征。無論是早期的經典理論還是現代的經典理論,都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思考結構變動的。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供給因素包括自然資源、要素稟賦、人口結構、技術水平、環境承載能力、外商直接投資等;影響產業結構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費、投資、國際貿易等。不同的研究強調不同因素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本文參考了王霄瓊博士所著的《中國制造業結構變動與生產率增長》一書)
作者:趙璐,經濟學博士,湖南群狼調研公司合伙人,高級顧問
(本文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